維修後的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,其實這件問題一直都存在~~只是每個攝友我解釋過,大都會理解,直到這顆Nikon 24-120mm F4G出現,我決定將這件事情完整的說明出來
我使用了醫療用詞PTSD是有點誇大的說詞,但是這是凸顯問題的所在,目前我想到最適合的代名詞!
簡單的說明維修後的PTSD,由於鏡頭長期使用,許多零件摩擦而耗損,讓鏡頭變焦過程變得順暢,久了~~~許多人會認為這才是正常順暢的狀態
直到顆鏡頭出現重大意外,摔到或是泡水,撞擊之類的而進行維修,維修是將壞掉的零件進行更換,原本耗損的零件一下子變成新的零件,沒有耗損的間系,阻尼增加,交給攝友,問題來了~~~全新的零件造成的阻尼,卻被客人誤以為沒有修好!
我們比較上圖全新的零件,完全沒有耗損
但是攝友要求幾乎沒有阻尼的耗損後的順暢感,那該怎麼辦???
答案就是,磨掉或是裁切到全新的部件,模擬出使用久了之後的耗損情況,讓他感覺到順暢
是的,我們將裁切到的部件,左下方的一小塊,就可以回到順暢感了~~~
這件事情讓我相當的不愉快,原因我將下來慢慢說明!
案例二
許多人都維修過Nikon 24-70mm F2.8G的變焦手感,也存在類似的問題
有部分的24-70使用久了,也會變得相當順暢,因該是說,已經達到了異常順暢感
為何說是異常,因為磨損的部件,已經明顯可見
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部件凹陷,產生的間隙
這樣的間系,乍看之下,好像沒有什麼,只是小小的誤差約0.001-0.002mm,但是組裝起來,每一個公差組合後就會變成大公差
最終會影響到鏡頭的成像品質,注意:我說的是成像
也就是說為了順暢手感,而犧牲掉良好的成像品質嗎?
我相當不贊成這樣的做法,雖然有部分的是影響不大,但是有部分是會影響,還有部分的影響是我們檢測成像才會看到的,但是...終歸一句話,凹陷的間隙就是損壞的零件,對嗎?
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將全新的部件,經過人工裁切或是磨損就為了良好的順暢感而做的傻事。
除此之外,我們之前有發現過,送修的鏡頭中,在其他業者維修過的痕跡,為了這個順暢感,而故意不鎖螺絲來換取Nikon 24-70 mm F2.8G良好的手感
我認為這都是本末倒置的維修方式
那麼有人會問:到底怎樣的手感才是正常的呢?其實.......
原廠出廠設定的手感,是帶有一點點的阻尼感的,我有時候會稱呼為"QQ的手感"
不只如此,這個間隙也發生在Nikon 28-70mm F2.8D
我們將他列在公告項目,可以參閱這篇文章:http://nrcintw.pixnet.net/blog/post/359125061
這顆28-70也是長期使用造成間隙過大,嚴重的可以明顯感覺的間隙的震動
但是,有一點相當難以判別,因為鏡頭設計有部分的間隙是為了緩衝,這樣的標準公差,是許多維修者難以衡量的地方
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,更是難以判斷,手上的鏡頭到底是邊準值,還是已經超過標準的誤差值
除了PTSD以外,我也為了超音波馬達的故障機率捆擾
由於馬達是會耗損的零件,正常撞擊,幾乎不大會影響到馬達的作動,但是馬達本生就會因為耗損而故障
所以我也遇到過維修後,保固期限內馬達的故障,但是與維修的項目無關
目前我們整理出容易造成馬達故障的推測
1.鏡片發霉,溼氣的環境也容易造成馬達的生鏽
2.防塵條汙染進而造成馬達的故障
3.長期使用的鏡頭,馬達耗損嚴重
4.最困難的是綜合症狀,也就多項原因導致一個問題,當解決一個原因時,並不代表解決一個問題,這就是為什麼維修鏡頭相當困難的地方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!
看的出來上圖的馬達出問題了嗎?
如果將它拆下來,看馬達,有看出來問題嗎?
上圖的馬達確實是壞掉的,而且有時可以作動,有時不行!
最後困擾我的還有一件事情,大家都知道,鏡頭準焦是必須要配合機身的
大家送修以前都合理的認為,我的機身,我的鏡頭之前是準焦的,但是.....真的是這樣嗎?
很多時候,其實....你只是不知道,或是沒有感覺到真相!